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2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男6例,女18例:年龄48~83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5-L3,共44个椎体,其中胸椎20个椎体,腰椎24个椎体.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min、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及3h时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人骨水泥10min后PT缩短、FIB增高、3P试验阳性率升高,D-D含量增高,1h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注入骨水泥后10min、30min、1h、2h四个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各时间点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基本消除,各项指标与注入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填充会引起患者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在注入骨水泥后的3h内需严密监测病情,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但DD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DDD的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DD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DDD治疗手段和药物筛选及评估提供实验载体~([1])。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种类及方法繁多。笔者就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MRI检查中短T1反转回复(short T1 inversion-recovery,STIR)成像技术对于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退变性病变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9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就诊的有腰痛症状但无神经根放射痛症状的患者进行腰椎MRI扫描,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17~81岁,平均48.3±16.0岁。病史均超过1年。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TSE-T1WI、TSE-T2WI、STIR序列,横断面TSE-T2WI序列。对STIR图像及TSE-T2WI图像上腰椎退变性病变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L1~S1椎间盘退变情况、椎间盘突出/膨出的节段及程度、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情况、棘间韧带水肿情况和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情况。分别对STIR序列与TSE-T2WI序列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膨出、椎小关节病变、腰部软组织病变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130例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中,STIR序列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的检出数分别为482个、118节和25例,TSE-T2WI序列检出311个、42节和8例,两序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STIR与TSE-T2WI序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和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的检出数均为182个和71个,无差异。两序列均发现5例腰椎滑脱,19例腰椎管狭窄。结论:MRI STIR序列对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显示能力优于MRI T2WI。  相似文献   
4.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7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38~65岁,平均54.3岁;L1/2 7例,L2/3 13例;L3/4 17例。22例行双侧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及cage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5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应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总结手术并发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患者中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前路手术患者中1例硬脊膜破裂,2例术后出现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术后出现难控制性呃逆。随访24~66个月,平均43.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1.85&#177;2.41分提高到随访时的25.34&#177;3.23分,优良率为83.78%;其中前路手术者JOA评分由11.92&#177;2.53改善到24.49&#177;3.19分,优良率为80.00%;后路手术者由11.71&#177;2.34改善到25.83&#177;3.41分,优良率86.36%。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后路手术者骨性融合率为95.45%,前路手术者骨性融合率为93.33%。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前或后路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间盘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形态学上的变化,同时也伴随有椎间盘的组织学与生化性质的一系列改变,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及由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之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试验于2005—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科及小儿骨科收治的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之髓核纤维环和邻近突出髓核的组织,共51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纤维环完整者即膨出者16例,突出者21例,脱出者14例。对照组标本取自本科和小儿骨科共7例患者15个间盘组织。方法:手术摘除椎间箍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标本肿瘤坏死因子CI的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未检测到肿瘤坏死因子CI,而实验组中各标举均可检测到,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纤维环突出者及脱出间盘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66.7%和78.5%,与纤维环完整者2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纤维环完整者和突出及脱出者组织化学积分分别为1.00,5.76分和8.28分,3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纤维环撕裂程度越重时肿瘤坏死因子CI的产生越多。  相似文献   
6.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3~7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硫酸镁对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仅行L1~L3椎板减压;B组和C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行L1~L3椎板减压后采用Allen’s重物打击法致伤脊髓.伤后30min时B组经腹腔注射蒸馏水600mg/kg,C组经腹腔注射硫酸镁600mg/kg。48h后切取伤段脊髓组织分别测定水、钙、镁含量,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超微结构变化及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结果:与A组比较,B、C组伤段脊髓组织水、钙含量增多,镁含量减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破坏严重,细胞凋亡数上升,且C组较对B组轻。结论:早期应用硫酸镁治疗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_(3~7) 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Spine杂志2007年11月15日出版了一期脊柱侧凸的专辑,有些内容值得关注。 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正是近年来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进展之一,但是文献缺乏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报道。Norton等报道了45例AIS患者使用胸腔镜治疗后的临床随访结果,该组病例来自3家医院,随访2~8年,平均4.6年,手术固定节段从17到L3,  相似文献   
10.
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比较少见,占椎间盘突出症的0.15%~0.8%。由于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发展不稳定,如果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或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必须行手术治疗。我科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共收治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采用胸椎经关节突人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